关于小额贷款的几点思考 |
||||||||
发布时间:2014-2-20 11:36:01 |
||||||||
(北京市小额贷款业协会秘书长、北京恒源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 张连宝) 小额贷款公司自2008年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出台小贷公司指导意见以来已有五年多,全国已经超过有7000家小贷公司成立。北京自2009年起设立小贷公司,目前批设的也有68家了。小额贷款公司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有些经营者、投资人对小额贷款这个行业的热情也逐步趋于理智。有些小贷公司贷款业务质量出现问题,或有些经营者和股东的理念因有巨大悬殊而分道扬镳,个别小贷公司也出现了高管或业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人为造成了小贷公司的贷款损失。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也希望各位读者,尤其是小贷公司的同仁予以批评指正。一、怎样提高小贷公司收益的含金量? 大部分股东关注的都是每年财务报表的资本金回报率,对公司资产的风险、内部治理、队伍建设甚至规划都没有明确的想法,同时贷款出现风险或贷款质量问题又是零容忍。另一方面又让尽快发放贷款,提高资金使用率。这些不理智的要求,带来的是经营层为了完成任务的只能用各种方法提高效益。别管什么样的客户,有就赶快做,根本没有遴选的时间和余地,使“技术动作”变形,最终导致贷款质量下降。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就是高压带来的恶果,一切根源和罪孽都是利益的欲望太强烈了。有些小贷公司的总体风险到底有多高,股东不见得知道。一般业务员不懂业务,也体会不到。而个别高管业务或实操经验不足,只是为了挣钱,因此说风险问题可能就是一本糊涂账。 任何一个健康的公司财务报表的收益应当是一个平滑向上升的曲线,如像股市K线图一样出现上下震荡,就说明公司无论是团队或资产质量肯定有问题。协会通过同小贷公司老总沟通了解,绝大多数老总对任务指标压力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了,原来的热情也逐渐退去。有的老总就说,股东根本不听经营层的建议,你说完了,指标照样往高了定,而且每年几乎都有递增。甚至有的股东错误的认为银行“钱紧”、“钱荒”正是小贷公司快速发展业务的好时机。银行资金紧张,受伤害最大的还是小企业,而小企业是小贷公司的主要客户群,小企业从小贷公司借款后不想违约,但小企业的交易对手违约同样会造成小企业违约。很多老总反映和股东说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好,这两年慢慢做,别太讲究效益了,股东坚决不能接受,总觉得有房子作担保就行了。 其实优质的客户资源,包括房产早都去了银行。另外如靠房产覆盖风险,这笔贷款出问题就是早晚的事,因为第一还款来源不好,担保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又有多大的保险系数呢?大家都认为北京大部分房产都值钱,但一旦赶上处置,将会缩水很多。前几天有家公司处置抵押物,房产是位于朝阳区外交部南街的“京华豪园”,拍卖底价每平米3万元,这一底价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所以说单靠抵押物覆盖风险是不行的。现在有很多典当行都不单独看抵押物是否充足了,也在看借款人经营面的情况,这一点值得小贷公司的人学习。 二、小贷公司的风险和收益相匹配吗?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而且是很不匹配。很多人认为小贷公司放出去的贷款都是同期基准利率上浮到四倍,年化利率都达到20%以上,当然很赚钱,同时也有房产抵押,因此是收益远远大于风险。下面我就谈谈我的观点。 1.小贷公司现在取得的收入大部分是浮盈。小贷公司的客户群较银行的客户群其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在此次经济危机或“钱荒”的背景下已暴露无遗,这些客户从小贷公司取得贷款后每月实现付息,有的小贷公司就认为是优质客户了。小贷公司把贷款放出去,今日收回了利息,但贷款一旦出问题,明天收不回来的就是本金和利息及本息的孳息,现实证明,这样的概率远远大于银行的客户出现的违约。 2.小贷公司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商业银行或有的国有背景的担保公司响应政策号召支持小微企业,但真正的小、微的企业根本拿不到钱,国家对那些银行和担保公司出现的损失贷款还有一定额度的补偿机制或优惠政策。小贷公司的出现确实解决了一些小微企业或个人融资难问题,但没有解决这个群体融资贵的问题。有这种思想的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只看合同年化利率达到20%以上,但小贷公司没有任何的政策支持,如贷款不能税前提取拨备,北京地部分小贷公司在税前提取拨备还会受到税务部门的稽查,最终还要补回税款并缴纳滞纳金。 3.杠杆作用小、成本高、业务单一。首先是杠杆率低且融资方式单一,使小贷公司只能主要以股东的资本投入作运营资金,而且融资只能以银行授信的方式取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贷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收益。另外,小贷公司从银行融资被银行视为一般企业客户,利率上没有任何的优惠,现在我市有的小贷公司从银行取得授信的利率达到了基准上浮20%,有的授信合同虽然是上浮10%,但提款时,银行按价格排队,哪个利率价格高就排在前面,所以小贷公司也只得接受上浮20%。据我了解,某城商行北京分行给我市一家小贷公司的授信批单上,批准的年贷款利率是12%,这样的授信利率,小贷公司根本就没钱可赚,也根本谈不上风险和收益的匹配了。 小贷公司业务范围单一只能是发放贷款,一些中介或服务性的收费也不允许。大部分小贷公司都希望能有这样的许可,但有的小贷公司希望有许可只是要变相提高利率,根本没想可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更有个别人错误的认为小贷公司为第三方提供担保也是中介服务也可以收费。 4.业务上操作风险大,是随时可以爆发的不定时炸弹。小贷公司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大家都在逐步摸索着干,这就带来了在评审贷款时的弹性问题。虽然小贷公司在设立时监管部门都要求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和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制度能符合实际的不多,能逐步完善修订制度的有多少不得而知,在业务操作中为了提高放款效率,在房产抵押时,有了《他项权利证书》才能确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但不等他项证,有了受理单即放款的小贷公司也不再少数,更有的把房产证收押,根本不去做抵押登记手续。上述这些操作环节中的风险,注定了小贷公司业务风险必然要存在。 三、如何正确看待贷款出现逾期,甚至不良贷款? 小贷公司因其客户群体具有管理不规范,可提供的信息无法以资料证实,并且都是轻资产,抗风险能力弱,这就注定了小贷公司的贷款质量较银行的要低许多,因此贷款出现逾期甚至不良贷款也是正常的。正是有着这些客观原因,小贷公司经营者甚至是股东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风险的容忍度。我经常以一个例子作比喻,银行的客户就像一辆奥迪车,小贷公司的客户是辆奥拓车,如果你要求奥拓车也像奥迪车一样百米提速在10秒,或者坐在里面的舒适度同奥迪车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说小贷公司的贷款是次贷也正是如此,无论是经营者还是股东,对贷款的质量要有容忍度,也是尊重客观实际。 四、如何加强队伍建设问题? 我始终认为小额贷款行业是一个专业性的行业,而不是一个资源性的行业,因此对人的要求比较高。找从事过银行风险岗位,业务岗位的人在小贷公司任职是个好的选择,但我更坚信大部分在银行能当领导的在小贷公司干不来。谁是人才,谁能真正领会并贯彻股东的意图,这就需要股东们去遴选了。 有的小贷公司股东考虑到公司成本问题,只请1名最多2名有能力的人员担当总经理或要害部门的负责人,其他人都是股东指派,或做业务时根本不听这些专业人员的意见,股东直接上手指定贷款业务,这就违背了这门业务的客观规律,而带来的是贷款质量肯定不高。 队伍建设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主要几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一个好的带头人的标准,在每个人心目当中都不一样。我认为最基本的是年富力强、要勇于担当、善于思考、专业性强、实事求是、善于团结,能经常向股东做出提示性建议。 第二、要有一个好的团队。 小贷这个行业需要沉下心来扎实去做,没有职业道德,想挣快钱的绝不能进入到这个队伍里来,进来的结果是其负面效用会大于正面效用。队伍建设要有年龄差,这样才会呈现一个年龄梯队,公司才能有连续性。 第三、要有匹配的薪酬。 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或人才的专业性,对公司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行业,给予这些人才匹配或较高的薪酬是队伍稳定的主要因素。试想无论是一般员工还是高管一旦离职,其岗位空缺立即有人能填补吗?即使有替代,也要有个适应和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时间成本。而这个过程会不会产生贷款质量为题呢?因此说物质是第一位的,只有给予符合其身价的薪酬,公司总的成本才是稳定或低的。 第四、要提出队伍建设的目标。 现在大部分小贷公司缺乏公司整体规划和阶段性任务,给经营层下达的都是经济效益指标,忽视了对队伍建设的要求。这些公司现在大都靠1-2人支撑着公司的运转,较高的利润回报也掩盖了队伍建设短板的问题,个别小贷公司如果总经理一离职,可能会出现整个业务甚至公司的坍塌。因此说一个理智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应有公司发展的明确目标,如何建设队伍问题应是其中主要的工作。 五、如何看待小贷公司试点办法要求的小额、分散问题? 试点办法中提到的小贷公司的业务要做成小额分散,平时监管部门也是经常提,并把这作为一项重点检查的工作。的确,小额分散对降低小贷公司业务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小贷公司的大部分股东风险承受能力非常有限,甚至不能容忍贷款逾期,一笔出现损失更承受不起。风险过度集中一旦出现损失,对小贷公司小的可能都是伤筋动骨,但大部分小贷公司还是“明知故犯”的“垒大户”,为什么?是股东欲望过高,都是要求的回报高、速度快。这些股东们根本没有想过,放出的款今天拿回的是利息,大家还皆大欢喜,但明天拿不回损失的是本金和未来本息产生的收益。大部分小贷公司给经营层下任务指标只是提股东的资本回报率,对不良率、逾期率、收息率都是零容忍。这种不健康的投资心理一定会传导给经营层,也一定会影响到资产质量。我认为一个理智的公司应结合公司中长期规划(大部分公司没有规划)在制定经济指标同时还应要求经营层对团队建设、内部管理完善到何种程度,遗憾的是大部分公司都没有。如有小贷公司刚成立一两个月,贷款就放出去了,我想说100%有“拆分”的贷款,不然连调查做手续的时间都不够,这就是因为股东要求赶紧放款。有的股东给小贷公司定指标时,经营层解释因市场不好应审慎经营、放慢节奏的问题,股东根本听不进去,定的指标还是让你跳着脚的去摸。那经营层只能“垒大户”,只能饥不择食,最终导致“技术动作”变形,不然拿不到奖金,股东们怎么没想到一旦贷款出现损失,经营团队或总经理拍屁股走人,他们还可以换一家接着干,受伤害的还是股东啊。我认为股东们既然把高管或团队请来打理公司,至少就是对他们的信任,肯定他们的专业,因此就应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判断和建议。股东们可能也会说,没让他们这么干,但我说,公司定这么高的任务,就逼着经营层去冒险,出现风险是必然的,不出风险才是偶然的。 到底是多小才是小额分散?我认为这还要和每家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主要看股东的承受能力、公司的风险偏好,另外还要看客户具体情况等综合因素,这就要考验每个公司自己的智慧了。 六、转制为银行是小贷公司最好的选择吗? 小贷公司的大部分股东在设立小贷公司时,其最初的想法都希望小贷公司今后能改造、转制成村镇银行,毕竟指导意见里写的很明确。这些投资人认为转制成为了一家银行,今后发展的空间会更大。其实我想多数投资人的心里都在想,“今后如能控制一家银行我的‘操作’空间会更大”。十八大之后,大家又热议成立民营银行的问题,认为机会更多了不再只是玻璃门了,可以触手可及了。我个人认为,有这些憧憬很自然,对小贷公司能否转银行或民营企业设立银行只能说明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部分小贷公司都不具备银行的基本条件。 在北京,小贷公司自第一家设立已有五年的时间了,已设立的68家公司无论设立经营的长短,以银行的眼光或标准来看小贷公司的业务操作方式、资产质量,或内部风险管理,用野蛮生长来下结论也不足为过。 首先客户群体质量不高,形成贷款质量不高。客观上,小贷公司的客户群大部分都是银行不能或不愿支持,即便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增信后,客户也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我非常同意张化桥说的,银行的贷款和小贷、典当和民间贷款相比,银行的直营贷款是优质资产,除此以外,全部都是次贷,包括担保公司增信后由银行发放的贷款。也就说,到小贷公司取得贷款的客户大都是银行不予支持,或既使银行支持的客户,但银行提供的授信资金量还比较有限,客户如再有需求,就是小贷公司“拼个缝”或“打个补丁”。客户虽是同一个客户,但能提供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担保资产包肯定不一样,也就说明这样的贷款质量和银行的肯定不一样。正因为客户群不一样,每个客户的差异性又大,在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使小贷公司发放贷款的条件很难标准化,因此也注定了小贷公司的风险较银行的高。也就是说小贷公司审查发放贷款的弹性较大,这种弹性在银行的监管部门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第二小贷公司现有的人力资源不允许。小贷公司在我国发展这么多年,还没有较成熟的风险管理措施和贷款的经验技术。目前大部分小贷公司还是靠总经理或主要1-2个人曾经做过银行的人借鉴一些原有银行的一些经验等来把握公司业务风险,并以此弥补人员、团队总体素质低的问题。大部分小贷公司根本没有风险岗和合规岗,因此更谈不上部门了。小贷公司不设这些岗,不是在经营层,主要是股东。这里有两点。 一是股东认为请你做总经理,你就能把握风险,要其他人没太大必要。殊不知如果总经理的能力要能完美到如此地步,这家公司就用他一个人就行了,根本也无需要其他人了。 二是人力资源成本与小贷公司能承受的比例不相符。小贷公司无论高管还是业务骨干需要什么样的人?我认为至少是银行从基层客户经理做起来的,在风险或管理岗位离职后,再到小贷公司是比较适合的。在银行干过三两年,到小贷公司就能捞个职务,这样的人的身价自然低,但他们的能力和水平自然也会低。有能力、有水平,且年富力强的,凭什么舍去银行体面的职业而选择小贷?如没有较大的利益诱惑,小贷公司很难能请到性价比合适的人才。而能出价较高,满足这种人才的小贷公司寥寥无几。股东们更多的也是认为,拿房子抵押,用不着太多的技术,可能还会认为,我在成立小贷前就是这么干的,现有成立小贷公司了,只是找个人帮我打理一下。大部分股东思想意识里还停留在“小贷行业是个资源性行业”的层面上,没有意识到这是个专业很强的行业。 第三业务模式形成风险相对集中。有的小贷公司业务主要依托股东的资源,因此,无需具备营销人员和风险管理等岗位,公司的大部分的人只是帮着干些杂七杂八的事儿。这种业务模式一是锻炼不了队伍。二是业务风险集中,如股东是做房地产的,其推荐的或小贷公司的大部分客户都是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大部分小贷公司只关注了小贷公司试点办法中对单户贷款集中度,而没有从客户群的行业集中度来选择规避风险的问题。 正是以上几个简单原因,尤其是队伍建设问题使小贷公司根本不具备转成银行对人和岗位要求上的基本条件。有的人说,转前我们补充人才或具备这些岗位不就行了。我想说,如果把相应的部门和岗位建立起来非常容易,但这些部门之间,岗位之间要磨合较长时间才能形成一个完成的风险管理和公司管理的团队,这个时间有多长很难讲。股东在这段时间甘心承受这些成本吗?我想如符合银行监管部门的要求的话,股东每年就很难有比现在多的利润,更别提股东每年还必须分红的期盼了。 (二)民营银行不是小贷公司的最终归宿。对于这个结论,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的。 第一关于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开放金融市场是中国对世贸的承诺,也就是说即使不允许民营银行的出现,外企银行也会要逐步随着市场的开放而在中国设立不同的分支机构。2012年6月28日人民银行调整贷款利率并宣布贷款利率下浮空间打开,这是中国利率市场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大事件,此后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到了加快利率市场化。从时间顺序上中国先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然后开放民营银行,我认为这对民营银行的起步或发展设置了比较大的一个障碍。利率一旦市场化,带来的是同业的竞争。目前在我国至少一个较长时间里,任何一家银行的生存都要依靠存款,以存贷差产生收益。从2013年中和年末的两次“钱荒”就能看出存款对银行的影响有多大。利率市场化后,民营银行的资金成本肯定较中小商业银行(在这里不提大型国有银行)要高出许多。那么,放出的贷款利率就要更高。那时的客户质量会不会是像现在小贷这样的客户群质量相似?我们不得而知,但贷款利率不会比现在便宜多少。现在像平安银行、杭州银行个别贷款产品的利率已经都做到年化20%甚至以上了,但他们是用高收益弥补可能产生的高风险。实现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还可能这样操作,因为其成本和风险会可控,而新出现的民营银行,资金成本会较这些银行高许多,贷款质量差是最有可能出现的,毕竟像平安银行、杭州银行这样的银行是靠全国各分支行的综合实力平衡自身的风险,单一一家小银行的综合实力根本无法与这些银行相比。在美国利率市场化推出的第一年,就有100多家银行倒闭,所以说利率市场化早于民营银行推出,就是有计划的限制了民营银行的发展。 第二关于银行破产的问题。在90年代,我国有的地方小商业银行出现过破产,如海南发展银行,但那时的银行破产还有一些政府帮着清理或接盘的情况。2013年,央行发布《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什么意思?就是国家不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兜底,即允许银行破产。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央行考虑到民营银行成立后,一旦经营不善怎么办,该破产破产,有法律保障,有存款保险可以帮着减少存款人的部分损失。所以说句玩笑,已近把民营“后续的事”给安排好了。 第三民营银行的存款来源。有的小贷公司股东说要成立银行,我们股东有钱,到时把存款存在自己的银行就行了。试问,你们的存款就可以不要高回报吗?你存在自家银行,存款年化利率2%,存在另外的银行年化利率5%。你还存在自家的银行吗?另外,你们的存款永远不动吗?要转走,对不起,咱家银行已把存款变成贷款放出去了,还没收回来呢。虽然银行有金融许可证,可以到金融市场上去拆借,但到时谁会拆给你这家银行?2013年中的时候一家那么“大”的银行都还不上款,大家在年底都长教训了,但又再次出现了“钱荒”。国有大行都不出款,今后民营银行还上哪儿去拆借去? 第四民营银行的成本问题。今后民营银行会遇到两个成本问题。一个成本是资金成本,只要有资金才能运营,资金的成本肯定要大于其他的银行。第二个成本是人力资源成本,刚才提到银行风险管理这些部门岗位上的人力资源成本问题。民营银行一旦成立了,肯定还要从商业银行去挖人,没有较高的利益诱惑谁动?另外有的客户经理带着存款在这儿呆两年,业绩再也上不去了,就带着存款走了,你这家银行再去挖人、挖存款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了,那时会有不少客户经理和有关单位绑在一起用存款吃银行,这种现象现在已经有了,今后会更甚而已。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我认为民营银行不是小贷公司修成正果的最佳选择。 以上是本人从事小贷公司的一些体会以及和小贷公司老总们沟通的一些信息,希望此文尤其涉及风险和利润的问题能引起从业者、小贷公司股东们的关注。小贷行业是个朝阳性行业,只有脚踏实地,耐得住发展过程中的寂寞,才能迎来小贷公司美好的明天。 |